中国糖尿病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糖尿病杂志》介绍 《中国糖尿病杂志》为1993年创刊,由北京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2003年改名为《中华糖尿病杂志》,变更主管为国家科协,主办为中华医学会,国家级的、进入中华医学会所办医学杂志系列;因我国科技期刊体制改革的缘故,本刊的管理与医学会对杂志的管理体系无法匹配,相应的变更手续仍无法进行下去。为此,自2006年《中国糖尿病杂志》暂且退回变更《中华糖尿病杂志》前的情况,以待科技期刊体制的全面改革。退回后的《中国糖尿病杂志》(《中华糖尿病杂志》)仍是我国糖尿病专业唯一的高级学术期刊,是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也是医学类中文核心期刊,其他指标也同样不变。 《中国糖尿病杂志》(《中华糖尿病杂志》)为月刊,以从事糖尿病临床和基础方面工作的医、教、研及糖尿病并发症的相关专业的各级医务人员为读者对象,以报道糖尿病专业及相关领域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最新成果为题,并相应介绍国外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所刊文章强调其科学性和先进性,特别注重临床论著上的实用性和可读性,及对有关医务人员的参考价值,并在报道最新基础研究的同时,指导更新的研究方向。主要栏目设置有:临床经验总结、实验研究论著、短篇报道、文献综述、讲座、临床病理(例)讨论、病理报告、专题讨论、国内外研究新进展、学术活动通知、学术会议纪要、新医新药研究、科研最新动态、专业书刊评价及消息等。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糖尿病患病率迅速上升,糖尿病与心血管病和肿瘤已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三大慢性病,因此本刊已成为医药卫生界不可缺少的参考读物和临床医生的必备期刊;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科技期刊发行量持续下降,本刊以其实用性、指导性、大信息量和灵活的办刊方式等特点,在相关专业持续保持着极高的影响力,科技部情报所发布的最新统计显示,本刊的影响因子高达1.283,在科技期刊内科学类里排名第二,发行量一直保持在2万余册,为科技类期刊中的较高水平。 刊号:ISSN1006-6187/CN11-5449/R,邮发代号:82-623。

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对学术评价有哪些影响?

时间:2024-11-19 14:59:25

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是学术评价中常用的两个指标,对学术评价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积极影响

衡量学术质量与影响力:影响因子反映了期刊的平均引用次数,通常来说,高影响因子的期刊在其所属领域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所发表的论文质量也更受认可。被引频次则直接体现了论文被其他学者关注和引用的情况,较高的被引频次意味着该论文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对推动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助力学者声誉与地位提升: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论文或拥有较高被引频次的学者,往往会在学术界获得更高的声誉和地位。这有助于他们在学术交流、合作研究、项目申请、职称评定等方面获得更多的机会和优势,进一步推动其学术事业的发展。

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高影响因子期刊和被引频次高的论文更容易吸引其他学者的关注,从而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学者们可以通过阅读和引用这些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激发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推动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创新。

评估学术机构和科研项目绩效: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也常被用于评估学术机构和科研项目的绩效。学术机构的整体科研水平和影响力可以通过其教师和研究人员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以及论文的被引频次来体现;科研项目的成果质量和影响力也可以通过相关论文的发表情况和被引情况来衡量,为科研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科研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消极影响

学科差异导致评价不公:不同学科的研究特点和引用习惯存在差异,一些学科的研究成果可能更容易被引用,导致其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相对较高,而另一些学科则可能相反。

引发片面追求数量的不良导向:对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的过度关注,可能导致一些学者为了追求高指标而片面追求论文数量,忽视了研究的质量和深度。他们可能会选择一些容易发表但质量不高的期刊,或者通过不正当手段提高论文的被引频次,如自我引用、互相引用等,从而扭曲了学术评价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破坏了学术生态环境。

无法全面反映学术贡献: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只是从引用的角度来评价学术成果,不能完全反映论文的创新性、实用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等其他重要方面的学术贡献。有些具有重大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可能需要时间来被学术界广泛认知和引用,其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在短期内可能并不高,但从长远来看,却对学科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因此,仅依靠这两个指标来评价学术成果是不够全面和准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