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糖尿病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糖尿病杂志》介绍 《中国糖尿病杂志》为1993年创刊,由北京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2003年改名为《中华糖尿病杂志》,变更主管为国家科协,主办为中华医学会,国家级的、进入中华医学会所办医学杂志系列;因我国科技期刊体制改革的缘故,本刊的管理与医学会对杂志的管理体系无法匹配,相应的变更手续仍无法进行下去。为此,自2006年《中国糖尿病杂志》暂且退回变更《中华糖尿病杂志》前的情况,以待科技期刊体制的全面改革。退回后的《中国糖尿病杂志》(《中华糖尿病杂志》)仍是我国糖尿病专业唯一的高级学术期刊,是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也是医学类中文核心期刊,其他指标也同样不变。 《中国糖尿病杂志》(《中华糖尿病杂志》)为月刊,以从事糖尿病临床和基础方面工作的医、教、研及糖尿病并发症的相关专业的各级医务人员为读者对象,以报道糖尿病专业及相关领域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最新成果为题,并相应介绍国外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所刊文章强调其科学性和先进性,特别注重临床论著上的实用性和可读性,及对有关医务人员的参考价值,并在报道最新基础研究的同时,指导更新的研究方向。主要栏目设置有:临床经验总结、实验研究论著、短篇报道、文献综述、讲座、临床病理(例)讨论、病理报告、专题讨论、国内外研究新进展、学术活动通知、学术会议纪要、新医新药研究、科研最新动态、专业书刊评价及消息等。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糖尿病患病率迅速上升,糖尿病与心血管病和肿瘤已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三大慢性病,因此本刊已成为医药卫生界不可缺少的参考读物和临床医生的必备期刊;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科技期刊发行量持续下降,本刊以其实用性、指导性、大信息量和灵活的办刊方式等特点,在相关专业持续保持着极高的影响力,科技部情报所发布的最新统计显示,本刊的影响因子高达1.283,在科技期刊内科学类里排名第二,发行量一直保持在2万余册,为科技类期刊中的较高水平。 刊号:ISSN1006-6187/CN11-5449/R,邮发代号:82-623。

写文献综述前,这三大误解你必须解决!快来看看它们如何偷偷影响你的论文质量

时间:2024-06-25 10:05:43

关于文献综述,有三个常见的误解亟待澄清。


◉ 首先,指望通过研读名著或顶级期刊论文来轻易找到研究的空白、突破口或生长点,并以此作为自己研究的起点,这种想法虽非全然不可能,但实现的概率却相当小。要想真正发现研究前沿,一靠行家导师的悉心指点,二靠积极参与严肃的学术会议,并提交已经反复打磨至尽善尽美的论文进行交流。


◉ 其次,希望把相关文献一网打尽,追求绝对的全面性,这也是一个常见的误区。除非你是天赋异禀,否则应该追求的是相对的全面,即不遗漏那些重要的文献,特别是那些对你的文章有否决权的学者的论文。借助谷歌学术和重要期刊的检索工具,我们可以做到无重大遗漏,但完全一网打尽却是不现实的。


◉ 最后,混淆学习与引用也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引用谁的作品,实际上就是与谁的作品进行对话,而这种对话本质上是一种质疑和批判。因此,在选择引用文献时,我们需要更加谨慎和精准。


此外,社会科学与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在研究方法上有着根本的区别。在数学和科学领域,学者们通常不会刻意掩盖自己研究成果的局限和漏洞,而社会科学则不然。正常的学者往往不会坦率承认自己研究成果的局限,即使明知论证有漏洞,也要坚持自圆其说,否则论文无法发表,书籍无法出版。这种现象导致社会科学文献的质量参差不齐,想要仅通过研读文献来发现研究前沿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参加严肃的学术会议并提交论文进行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的会议就像工业博览会一样,学者们可以展示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并认真参观其他学者的“展品”,从而大致估计出同行的真实研究前沿。


同时,学术界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利己与利他往往能够实现统一。每个学者都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成功,但同时也愿意获取能够提高自己竞争力但自己无法制造的工具或理论。这种互助合作的精神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尤为重要。


然而,一篇文章的作者如果过多,往往会导致每个合作者都试图最小化自己的付出而最大化自己的收获。因此,社会科学研究更离不开表面上独立自主的学者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其中最重要的分工就是理论思维能力强的学者提出猜想或假设,而调研和实证分析能力强的学者则负责检验这些猜想或假设。


对于那些希望把相关文献一网打尽的学者来说,他们应该认识到这种追求的不切实际性。文献不仅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而且还在不断更新之中。因此,我们应该追求的是相对的全面性,即不遗漏那些对自己的研究有重要影响的文献。


同时,做文献综述时也不必过于苛求完美无缺。只要确信自己发现了新事实或者在分析方法和观点方面有创新,并且已经尽心尽力地承认了其他学者对相关研究的贡献,就可以放心地投稿了。即使无意中遗漏了重要文献,公平的评审也会指出这是无心之过,并给出修改的建议。


最后,关于引用文献的问题,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引用谁的作品就是以谁的作品为对话对象,而这种对话本质上是一种质疑和批判。因此,在选择引用文献时,我们需要更加谨慎和精准地选择那些与自己的研究主题紧密相关的文献进行引用。同时也要注意不要四面出击、引用过多不相关的文献,以免给自己的论文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