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糖尿病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糖尿病杂志》介绍 《中国糖尿病杂志》为1993年创刊,由北京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2003年改名为《中华糖尿病杂志》,变更主管为国家科协,主办为中华医学会,国家级的、进入中华医学会所办医学杂志系列;因我国科技期刊体制改革的缘故,本刊的管理与医学会对杂志的管理体系无法匹配,相应的变更手续仍无法进行下去。为此,自2006年《中国糖尿病杂志》暂且退回变更《中华糖尿病杂志》前的情况,以待科技期刊体制的全面改革。退回后的《中国糖尿病杂志》(《中华糖尿病杂志》)仍是我国糖尿病专业唯一的高级学术期刊,是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也是医学类中文核心期刊,其他指标也同样不变。 《中国糖尿病杂志》(《中华糖尿病杂志》)为月刊,以从事糖尿病临床和基础方面工作的医、教、研及糖尿病并发症的相关专业的各级医务人员为读者对象,以报道糖尿病专业及相关领域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最新成果为题,并相应介绍国外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所刊文章强调其科学性和先进性,特别注重临床论著上的实用性和可读性,及对有关医务人员的参考价值,并在报道最新基础研究的同时,指导更新的研究方向。主要栏目设置有:临床经验总结、实验研究论著、短篇报道、文献综述、讲座、临床病理(例)讨论、病理报告、专题讨论、国内外研究新进展、学术活动通知、学术会议纪要、新医新药研究、科研最新动态、专业书刊评价及消息等。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糖尿病患病率迅速上升,糖尿病与心血管病和肿瘤已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三大慢性病,因此本刊已成为医药卫生界不可缺少的参考读物和临床医生的必备期刊;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科技期刊发行量持续下降,本刊以其实用性、指导性、大信息量和灵活的办刊方式等特点,在相关专业持续保持着极高的影响力,科技部情报所发布的最新统计显示,本刊的影响因子高达1.283,在科技期刊内科学类里排名第二,发行量一直保持在2万余册,为科技类期刊中的较高水平。 刊号:ISSN1006-6187/CN11-5449/R,邮发代号:82-623。

肝外胆管损伤

时间:2024-12-13 17:33:05

创伤所致肝外胆管损伤,是肝门损伤的一部分。由于肝外胆管的部位较深,周围有较多重要的血管和器官,在外力的作用下单纯胆管损伤较少见,多数伴有门静脉、下腔静脉、肝脏、胰腺、胃、十二指肠等的损伤。由于伴发内出血引起的休克或胃肠穿孔引起的腹膜炎,易掩盖胆管损伤的表现。一旦漏诊,会酿成严重的胆汁性腹膜炎,继发腹腔感染,危及生命,即便得到挽救,胆漏和胆道狭窄的处理也十分复杂。手术处理是根本。

病因学

肝外胆管损伤实际上以医源性损伤较为多见。其发生率约为0.3~0.5%,即大约在200~300次胆囊切除术中发生1次。胆管损伤一部分在手术当时即被发现而作了妥善处理,不幸的是另一部分在术后才被发现,引起严重并发症,造成处理困难,也影响了治疗效果。肝外胆管损伤绝大多数发生在胆囊切除术中,少数发生在施行复杂的胃大部切除术中切断和关闭十二指肠时误伤胆管,也可发生在胆总管切开探查或切除乏特壶腹周围的十二指肠憩室时误伤胆总管。分析胆囊切除术时引起胆管损伤的原因:①手术操作失误,如术中突然发生大出血时盲目钳夹止血或大块缝扎止血;在切断胆囊管时过度牵拉胆囊,而将胆总管或肝总管误认为胆囊管予以切断结扎等等。②胆道系统解剖畸形,如胆囊管极短、缺如或其开口在右肝管等,术中若未能识别则可能造成损伤。③炎症严重,局部粘连紧密,解剖不清,术中如操作不慎也会引起误伤。值得引起注意的是有时并无上述客观因素的存在,而是在普通的胆囊切除术中也发生了胆管损伤,这就需要从术者本身去查明原因了。

至于腹外伤引起的胆管损伤多数伴有大血管和邻近脏器的损伤。  

发病机理

受损的胆管可以完全断裂或部分缺损,也可仅被血管钳压榨或被缝扎因而出现胆漏发生炎症和纤维化,最后引起胆管狭窄或闭塞。狭窄或闭塞的胆管近端发生扩张,管壁增厚;远端管壁也可增厚,但管腔缩小甚至闭塞。胆管狭窄或闭塞后胆汁排出受阻,胆管内压力升高,胆汁郁积,如持续时间较长,肝细胞将受到不可逆性的损害;胆汁郁积亦可继发革兰氏阴性肠道杆菌感染,引起胆管炎的反复发作,其结果将加重肝细胞的损害,引起肝硬化。在伴有胆外漏者,肝损害虽可较轻,但常可继发腹腔感染或胆汁经常大量丧失而引起消化和吸收方面的问题。  

临床表现

胆管损伤的临床表现取决于损伤的程度,狭窄的严重性和有无胆外漏。主要表现是胆瘘和/或梗阻性黄疸。患者在伤后或术后有多量胆汁从伤口流出,当胆汁流出减少后出现上腹部疼痛、发热和黄疸。也有在术后不久即出现逐渐加深的黄疸,伴随右上腹持续性疼痛和发热。    

诊断

诊断一般不难,有明显胆道梗阻者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对诊断最有帮助,可以确定诊断和明确阻塞部位,有利于术前制定手术方案。如有外瘘存在,可通过瘘口作造影,但常无法显示胆道全貌。ERCP的诊断价值不如PTC大,一般不能很好显示梗阻近侧的胆管情况。  

治疗措施

腹部创伤所致肝外胆管损伤的处理取决于伤情,对损伤重、失血多的伤员应积极抗休克,同时迅速控制活动性出血,修复或切除损伤脏器。

复杂的胆道损伤可先安置“T”管引流,伤情稳定后再择期作胆道修复手术。

如伤情和条件允许以及医源性胆道损伤,可按下列原则处理:胆总管裂伤应先细心修除裂口边缘的无生机组织,在裂口近端或远端另作一切口,安置大小适当的“T”形管,使一臂通过裂口作为内支撑,再用细线缝合修补裂口。如裂伤超过周径一半以上或胆管已完全断裂,应予修整并在无张力的条件下用5-0尼龙丝或细丝线作对端吻合,并以与上面相同方法置入“T”管作为支撑。“T”管保留时间一般不少于半年。倘吻合有张力,切忌勉强拉拢,低位裂口可与十二指肠吻合,高位裂口甚至位于左右肝管者可施行胆总管或肝管空肠Y形吻合。胆管重建能否成功有赖于熟练的操作技术、精细的清创手术,吻合口粘膜的操作技术、精细的清创手术,吻合口粘膜的准确对合以及无张力性吻合。胆囊裂伤或胆囊管断裂的简便和可靠处理是胆囊切除术。术后妥善的引流,是避免腹腔感染的重要措施。

治疗原则总结:

  1. 防治休克。抗生素治疗。

  2.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3. 诊断明确或有探查指征时,应尽快剖腹探查。修复损伤胆管,使胆汁顺利流入消化道。术式有胆囊切除或造瘘术,胆管修补“T”管引流术,胆管吻合“T”管引流术,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胆管远断端关闭、近端放管引流、二期手术修复。

  4. 术后营养维持和对症治疗。  

预防

胆管损伤的后果是严重的,所以预防其发生很重要。实际上医源性胆管损伤绝大多数是可以预防的,手术时术者应集中注意力,操作要认真细致,并遵从一定的操作常规步骤,如在施行胆囊切除术时,先显露胆总管、肝总管和胆囊管,辨清三者关系后用丝线套住胆囊管,暂不将其切断。再从胆囊底部做逆行胆囊分离直达胆囊管汇入胆总管处,这时才结扎切断胆囊管。如在分离胆囊管时上述三管关系分辨不清,可考虑作胆总管切开术,置入探杆,帮助确定各胆管的位置。也可作术中胆道造影来帮助定位。此外,分离胆囊时还应尽可能靠近胆囊壁剪切,遇有出血应细心止血,切忌大块缝扎止血,并时刻警惕有无胆管畸形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