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糖尿病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糖尿病杂志》介绍 《中国糖尿病杂志》为1993年创刊,由北京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2003年改名为《中华糖尿病杂志》,变更主管为国家科协,主办为中华医学会,国家级的、进入中华医学会所办医学杂志系列;因我国科技期刊体制改革的缘故,本刊的管理与医学会对杂志的管理体系无法匹配,相应的变更手续仍无法进行下去。为此,自2006年《中国糖尿病杂志》暂且退回变更《中华糖尿病杂志》前的情况,以待科技期刊体制的全面改革。退回后的《中国糖尿病杂志》(《中华糖尿病杂志》)仍是我国糖尿病专业唯一的高级学术期刊,是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也是医学类中文核心期刊,其他指标也同样不变。 《中国糖尿病杂志》(《中华糖尿病杂志》)为月刊,以从事糖尿病临床和基础方面工作的医、教、研及糖尿病并发症的相关专业的各级医务人员为读者对象,以报道糖尿病专业及相关领域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最新成果为题,并相应介绍国外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所刊文章强调其科学性和先进性,特别注重临床论著上的实用性和可读性,及对有关医务人员的参考价值,并在报道最新基础研究的同时,指导更新的研究方向。主要栏目设置有:临床经验总结、实验研究论著、短篇报道、文献综述、讲座、临床病理(例)讨论、病理报告、专题讨论、国内外研究新进展、学术活动通知、学术会议纪要、新医新药研究、科研最新动态、专业书刊评价及消息等。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糖尿病患病率迅速上升,糖尿病与心血管病和肿瘤已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三大慢性病,因此本刊已成为医药卫生界不可缺少的参考读物和临床医生的必备期刊;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科技期刊发行量持续下降,本刊以其实用性、指导性、大信息量和灵活的办刊方式等特点,在相关专业持续保持着极高的影响力,科技部情报所发布的最新统计显示,本刊的影响因子高达1.283,在科技期刊内科学类里排名第二,发行量一直保持在2万余册,为科技类期刊中的较高水平。 刊号:ISSN1006-6187/CN11-5449/R,邮发代号:82-623。

论文撤稿的影响以及如何预防撤稿风险?

时间:2024-05-09 15:09:09

论文撤稿会带来哪些后果?我们又应如何有效规避撤稿的风险呢?


一般而言,撤稿往往并非什么光彩之事。即便是因为自身的疏忽而导致的撤稿,也容易被外界视为学术不端的嫌疑,因此,每位作者在投稿时都应持以审慎态度。


一、一位科研者的撤稿历程


就在最近,我们接触到了一位科研者分享的撤稿经历:


在精心撰写完一篇论文后,他计划将其发表于北大核心期刊。经过细致的挑选,他最终锁定了两家期刊。在向期刊发出咨询后,期刊A迅速回应,表示对他的论文有浓厚的兴趣,而期刊B则迟迟未有回音。在漫长的等待中,一个多月过去了,期刊B依旧没有任何反馈。于是,这位科研者决定不再空等,转而向期刊A进行了投稿。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两个月后,期刊B突然回复,同样表示对他的论文感兴趣。这一消息令他欣喜若狂,因为期刊B的影响因子更高,对他来说无疑更具吸引力。于是,他怀着激动的心情向期刊A提交了撤稿申请,并随即将论文投向了期刊B。


但事情并未如他所愿。期刊A的编辑以论文已进入同行评审阶段为由,拒绝了他的撤稿请求。编辑在回信中明确指出,撤稿将使得前期的审稿工作付诸东流。尽管编辑表示会在稍后正式通知投稿结果,但他很快便收到了拒稿通知。这让他松了一口气,认为只要期刊B接受他的论文,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不久之后,期刊B的编辑也通知他拒绝了投稿,原因是他存在一稿多投的行为。尽管他向期刊B解释自己已在投稿前向期刊A提出了撤稿申请,但由于无法提供期刊A的撤稿确认证明,他的解释并未被接受。


经过这一番周折,他的论文最终被两家期刊所拒绝。这样的结果令他措手不及,也让他深刻反思了自己的行为。


二、面对此种情形,应如何采取紧急补救措施?


首先,我们需要审视这位科研者到底在哪些环节出现了失误。


显而易见的是,他违反了论文发表的道德规范。具体来说,他在向期刊A投稿后近三个月才提出撤稿申请,而此时论文已经进入了审稿的后期阶段。在此阶段撤稿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其次,他在未收到期刊A撤稿确认通知的情况下,就急于向期刊B投稿相同的论文。这种行为构成了一稿多投,严重违背了论文发表的道德规范。


当这位科研者向我们寻求帮助时,他希望我们能够协助他重新向期刊A投稿。然而,考虑到当前的情况,我们建议他放弃期刊A和期刊B,转而投向其他期刊。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希望向期刊A投稿。于是,我们建议他向期刊A撰写一封诚挚的道歉信,以期挽回一些局面。


然而,期刊A的编辑回复称,他在未来三年内将不再被接受向该期刊投稿。这一处罚是合理的,因为他的行为确实浪费了审稿人的宝贵时间。至此,他想要挽回的余地已经微乎其微,只能选择向其他期刊投稿。


三、如何有效规避撤稿的风险?


这个案例无疑是一个深刻的教训。虽然作者希望在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发表论文是可以理解的,但他在整个过程中所犯的错误也是不容忽视的。同时,期刊的处理方式也是合理且公正的。


通常情况下,一旦论文进入了外审阶段,除非遇到不可抗拒的原因,否则作者不应提出撤稿请求。这是因为核心期刊的审稿人通常都是行业内的知名专家学者。他们的时间非常宝贵,浪费他们的时间不仅是不道德的行为,也是对编辑工作的不尊重。相比于一篇高质量的论文来说,期刊编辑更不愿意得罪这些审稿人。


为了避免撤稿过程中出现问题,有以下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1、撤稿的唯一合理理由应是在论文中发现了错误或重大缺陷。


2、如果作者有充分的理由需要撤销投稿,那么必须撰写一份详细的撤稿申请信,说明撤稿的具体原因,并由所有作者签署后发送给期刊编辑部。


3、作者必须确保收到期刊编辑部的撤稿确认通知,这样才能算是完成了整个撤稿程序。


4、一旦投稿被确认撤销,期刊的投稿系统将停止使用该稿件编号,以确保不会出现重复或混淆的情况。


5、以“论文被其他期刊录用”为理由要求撤稿是绝对不能接受的,因为这涉及到一稿多投的学术不端行为。


6、除非有充分的理由,否则在同行评审阶段撤稿是万万不能的。这样做不仅会浪费审稿人的时间,还可能对作者的学术声誉造成损害。


7、如果作者撤稿不当,期刊有权根据撤稿条款进行相应的惩处,如罚款或拒绝作者以后向该期刊投稿等。因此,作者在撤稿前必须三思而后行。


通常期刊会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撤稿政策。如果作者不是将本期刊作为第一选择的话,为了防范此后可能需要撤稿的情况,一定要提前仔细阅读相关政策并了解清楚撤稿的后果。这样可以帮助作者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